特斯拉最近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,因为他们又双叒叕“甩锅”了,不过这次碰上了个“硬柿子”国家电网,最终不得不以道歉收场。答哥本来想盘点一下特斯拉历年来“甩过的锅”,但想想大家可能也都见怪不怪了,遂作罢。
话说回来,关于特斯拉的争议也不全都是负面的,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在推动汽车工业进步方面有出人意料之举,有如特斯拉掌门人埃隆·马斯克的特立独行一样,特斯拉也经常打破传统,做出一些“出格”的事情。比如最近,特斯拉中国制造的Model Y与新款Model 3就取消了传统FM收音机;刚刚发布的Model S一改汽车工业一百多年的传统,在量产车上采用了矩形方向盘,还取消了传统的换挡杆。
除了取消FM收音机,特斯拉未来还敢把什么取消了,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的跟进?答答编辑部头脑风暴大胆猜想了一下,未来在汽车上,有些东西可能我们再也看不到了……
车钥匙?
替代方案多
自从家里换了指纹密码门锁,答哥出门就只会带上那台破车的车钥匙了,机械钥匙,已经离答哥的生活越来越远了。
随着一键启动的普及,汽车钥匙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小,特斯拉等厂商早就用上了芯片钥匙,福特的一些高端车型上也配备了密码解锁。现在一些具有互联功能的车型上,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解锁(锁定)车辆。自主品牌甚至推出了一些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解锁车辆的车型。
欧尚Face ID
手机厂商们也想接管汽车钥匙的功能,苹果已经在iPhone上推出了CarKey,不少安卓手机也具有基于NFC技术的汽车钥匙功能。
BMW数字钥匙
也许用不了多久,答哥出门连车钥匙也不用带的愿望就要实现了。
如果继续大胆猜测,在汽车钥匙消失后,紧接着消失的是不是车门把手?在具有电吸门配置的车型上,这或许成为可能。什么?如果车辆没电了怎么办?没有什么困难是一块充电宝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两块。
后视镜?
功能仍将保留
在百年汽车工业发展史上,汽车后视镜(包括内外)从无到有,不知避免了多少交通事故。但诸如盲区、风阻大等先天不足,这个物理设计终将被新科技取代——流媒体。
现在,流媒体内后视镜已经非常普遍,除了观察后方情况的传统功能,流媒体后视镜还具有行车记录仪、导航等功能,大大的提升了用车体验。
凯迪拉克CT6流媒体后视镜
而本田等厂商早就打起了外后视镜的主意,在一些车型上,外后视镜的反射视野被投放在中控屏幕上,例如拨动右转向灯,右后视镜上的摄像头就会把车辆右后方的画面呈现在中控屏上,提高了安全性。后来现代起亚等又把影像投放在了液晶仪表盘上。
起亚K5仪表盘显示侧后方影像
但是上述方案依然保留了外后视镜的传统设计,一些厂商将此功能进一步进化。雷克萨斯和奥迪先后推出了搭载虚拟外后视镜的车型,传统的物理镜片被摄像头取代,后方视野由车内的一块屏幕呈现。
奥迪e-tron流媒体外后视镜
当然,短时间内后视镜消失的可能仅仅是其物理形态,后视镜的功能仍然存在,或许当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非常高的级别,我们才会真正的跟后视镜说拜拜。
物理按键?
化繁为简
年纪稍长的朋友应该记得以前的汽车内饰长什么样,在一些高档车上,布满按键的中控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犹如飞机驾驶舱一样复杂,随着触控屏幕的普及,现在的汽车中控台已经比以往简洁了很多。
1988款宾利Mulsanne S内饰
不过造车“新势力”们不满足于此,它们正在致力于彻底取消汽车内的传统按键,试图用语音或者手势控制的方式取代传统按键与汽车交互的功能。
拜腾M-Byte内饰
“我好热。”、“播放点轻松音乐。”、“帮我打开天窗。”……现在,一句简单的语音指令就能完成以往复杂的操作。科技的进步让一切皆有可能。
换挡杆?
特斯拉已经在这么做了
取消换挡杆?特斯拉已经开始这么做了!埃隆·马斯克在社交网站上表示,Model S会根据路上的障碍物、周围环境以及导航路线来规划行驶方向,并可以自动切换档位,所以驾驶大多数时间不用换挡,若真的要换档位的话可以在中控屏幕上操作。
新款Model S内饰
埃隆·马斯克的话翻译过来就是:我们的自动驾驶不需要人为换挡,但是保险起见,我们保留了人为干涉换挡的功能。
且不论取消了换挡杆的Model S的真实体验怎样,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,人为换挡可能真的不再需要,现在即便具有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BMW燃油车,在自动泊车时也能在前进档和倒车挡之间自动切换。
只是未来的年轻人,可能永远也不能体会到手动挡的驾驶乐趣了。
方向盘?
脑洞大开
编辑部的“蛋蛋后”果然天马行空,他们坚信,特斯拉能把方向盘做成长方形的就能把方向盘取消掉。因为在埃隆·马斯克的世(tóng)界(huà)里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
这听起来也合情合理,既然自动驾驶技术足够牛,确实没方向盘什么事儿。听说通用汽车已经计划这么做了。不过照这个逻辑,是不是安全气囊也可以消失了?
通用汽车设计的无方向盘和踏板汽车
答答点评:
100多年前,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汽车刚刚被发明,就受到了不少热衷于马车的传统人士的嘲讽。历史上每一项划时代技术诞生之初都会受到非议,如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样,民间的质疑不少,就连各国的法规都可能难以容忍这些新技术的存在。
但毕竟,未来属于那些敢想敢干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