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包含 路, 汽车, 发动机, 卡车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前一段时间,问界M7的碰撞测试惊掉了网友们的下巴。这款被夸赞为唯一缺点就是卖得太便宜,随意吊打各类 ” 百万级豪车 ” 的家用 SUV,在中保研的正面偏置 25% 的碰撞测试中,车身 A 柱出现明显弯折,且乘员舱的上部空间也发生了入侵,其安全性能之差让人瞠目!随着碰撞结果的出炉,人们对问界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,问界安全碰撞暴露了什么?有钱就能造好车吗?

官方雇员发文澄清,但不重要

黑色的汽车

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

事发后,名为“碰个石头”、认证为“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工程师”的微博用户,发文澄清问界M7碰撞测试结果较差的问题,这位工程师认为——正面 25% 偏置碰撞 A 柱变形≠安全性差,A 柱变形≠ A柱断裂;其它车型也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,但都拿到了G的评分。因此网友们不应该追着问界M7的问题不放,再纠缠不清就是不正确、不理性甚至是带节奏。

问界安全碰撞暴露了什么?有钱就能造好车吗?-擎动 - 玩转“汽车+”!

这份回应,乍看起来好像有理有据,但根本经不起细品。首先,A 柱变形≠安全性差就是个伪命题,A柱变形意味着此处的钢材的受力已经超过了形变的临界值,虽然没有断裂,但已经失去了结构设计中所能提供的防护能力。根据问界M7的设计指标——问界 M7 在乘员舱主体框架结构,超高强钢和高强钢的使用占比近60%,最高强度1500Mpa。目前很多车型都采用了和问界M7相同的材料应用,但为什么其它车型的表现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呢?

人躺在摩托车上

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

此外,问界M7在乘员舱上部入侵量评分项目上只拿到了“A”,这就意味着其A柱虽然没有断裂,但车辆结构发生的较大形变,从碰撞后的车内照片上也能明显看出乘员舱前排的挤压较为严重。要知道中保研25%偏置碰撞测试的车速是64.4公里/小时,在现实中如果车速更高,撞击力超过了金属断裂的极限值,那么其前排人员的生命就可能受到严重的威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位工程师朋友也并非问界M7的结构设计人员,作为一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工程师,其主业和汽车结构设计专业之间也相隔甚远,因此这种不客观、不科学的结论并不能作为对公众的回应,涉事相关方面还是应该就这些问题,请出专业人员分析、点评、总结,否则这将会问界品牌和相关车型的形象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。

侧面碰撞同样问题大

图片包含 室内, 巴士, 门, 关

描述已自动生成

其实问界M7不只是在正面25%偏置碰撞测试中出现了问题,其在侧面碰撞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安全隐患——在侧面碰撞评测项目中,问界 M7 出现了车体结构件失效,且B柱距离驾驶员座椅中心线间的距离为14.5厘米。相比其它合资、国产SUV普遍20+厘米的表现,问界M7的表现实在说不过去。

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关键词“结构件失效”,问界M7是自2020年中保研推出汽车安全指数规程以来,参加碰撞测试的车型中第一个出现该问题的车型。结构件失效,意味着该部件已经因为完全的损坏,而彻底地丧失了其原本的功能,车体结构件失效,就说明问界M7的车身防护能力不足,甚至可以用差劲来形容。

还记得此前在问界M7的发布会上,问界官方通过内嵌复合材料CBS ,提升了问界M7的B 柱强度,而在碰撞测试中,问界M7的表现很难不让人感觉它的宣传有夸大的成分。一台对标百万级豪车的车型,在安全防护能力上的表现竟然能出如此漏洞,也的确是让人对它的综合实力产生了质疑。

结构安全无小事,砸钱并非万能

汽车的引擎

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

一直以来,问界都以智能化、科技化的形象示人,厂家也砸下重金搞开发、搞运作宣传,但为什么问界M7的碰撞测试结果和它之前的重金投入有着强烈的反差感呢?这里就不得不说一点——问界M7的主要亮点和竞争力都放在了科技、网联、智能化等方面,它是一款以互联网思维或者说造数码产品的思维造出来的汽车产品,它拥有极强的数码产品特征,但却忽视了汽车本应该注重的基础层面——结构。

结构安全,是主机厂们历来非常重视的问题,厂家们往往会通过一次次模拟、改进,来确定某一款车型的结构设计思路,同时也会在材料科学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。问界作为一家刚刚起步的品牌,在结构设计方面还依赖于合作伙伴,自身对设计的把控能力、车身材料的控制能力都有不足,纵使内部软装、车机水平都非常到位,但其结构上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。

砸钱不是万能的,不砸钱是万万不能的,车辆的结构开发功底是长期积累不断试错的过程,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资源,更需要优秀的设计队伍和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。

结构安全无小事,希望问界能够更进一步,对结构设计方面更加用心,车辆的结构是被动安全的基础,也是保护车内乘员的最后一道屏障。出行是需要更有科技感、更有人性化的体验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希望每个人的出行都能“开开心心出门去,平平安安回家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