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品牌越玩越花,小米SU7热度空前
自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首款车型小米SU7亮相以来,连续十余天持续冲上热搜。小米不是第一个造车的手机厂商,但却是第一个以手机品牌命名且发布的汽车品牌。除了爱车人士,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也为小米汽车贡献了热度。
得益于亿万手机用户,小米汽车一经推出就成为车市宠儿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设计。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小米SU7造型酷似保时捷Taycan,也有网友做出视频将二者完全重叠在一起。尽管根据实际尺寸和真实1:1叠放情况可以知道,二者并非一模一样,但说借鉴或者致敬绝对不为过,毕竟轮廓神似且前翼子板特征线几乎一致。
所以网上也流传着平民跑车的说法,尽管听起来有些奇怪,但证明价格注定不会过高。当然对于网传的19.9万,官方也已回应不可能。既然雷军表示50万没对手,起码售价趋于50万。除了神似Taycan的造型和充满未知的价格,小米SU7大肆官宣的电池安全性也是网友关注的重点。有人对小米SU7电池做了严苛测试,通过子弹测试电池包的硬度,最后以三颗子弹未能击穿底护板的成绩赢得网友一致认可。
其实小米SU7的热度并不都是来自于好评,还有一部分是对小米造车的担忧。华为好歹是和汽车厂商合作造出问界,小米汽车则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,一个纯手机厂商涉足汽车领域,难免引发业内人士以及吃瓜群众质疑。
到底是凑热闹还是胸有成竹
近几年,手机厂商造车的消息并非少数,毕竟术业有专攻,对手机厂商造车到底靠不靠谱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。华为没有自主造车能力,却和众多车企达成合作,现如今已成就了问界,即便未来亲自下场造车,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利用;本就新手的苹果汽车,却站的太高,想要一鸣惊人,被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所困住,迟迟无法突破;魅族也在暗自努力,被吉利收购大部分股权后也将以新的姿态涌入汽车领域。
手机厂商造车,会被人说外行,会被人说不负责任不务正业,大部分的网友还是持怀疑态度。其实有这样的担忧并不过分,毕竟巴掌大的东西和数吨重的巨物还是大有不同,何况手机出问题也就只是带来不便,汽车出问题可是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。
但手机厂商造车并不是他们贪得无厌,这实质上是技术发展和市场机遇的双重驱动。众所周知,智能智驾是汽车近些年的新趋势,是汽车迭代后最看重的要素。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,智能的操作系统既是卖点,也是汽车品牌前进发展的必修课。在智驾领域平平无奇甚至不加以重视的话,就像是缺失了核心部件一般,最终被市场所淘汰。
不算降维打击,起码有真才实学
无论是自动驾驶、系统平台还是智慧座舱,都与强大的算法和先进的芯片密不可分,这都是手机厂商的拿手好戏,因而手机和汽车的界限也愈加模糊,于是手机厂商在当今的造车路上也有着天然的优势。基于硬件设计、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成果,可以帮助一辆“机械机器”变成一台“行驶的计算机”,达到机械永远无法达到的维度。
各大手机厂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成型,保持发展不“作妖”,就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但也仅此而已。在寻找新增长点的路上,手机厂商看到了电动汽车和智驾爆发式增长的前夕,如若参与其中,企业将会得到新的加速器,将自己的生态系统延伸到除手机和智能家居以外的更多领域。
除此之外,海量的用户是手机厂商造车的另一大优势,天然的关注度和信任度要比造车新势力更容易收获效益。对于手机高度“依赖”的今天,手机厂商与汽车融合越紧密,汽车驾驶乘坐越舒适。而在手机厂商的加持下,汽车将加速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,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。
造车需要沉淀不假,那是因为过去只有对汽车结构的深度理解,才能造出动力性、舒适性、燃油经济性都优良的产品。尽管现在的车企依旧需要这些,但技术的发展明显缩短了这个进程,这也就使得新成员入局更快且能保质保量。
手机厂商现在入局体现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力,对于未来手机厂商造车,我们应该保持乐观态度。不过前提是,他们得是技术巨头,否则捡不起芝麻还会丢了西瓜。